10月18日凌晨2點半,青石橋水產市場附近的街道被前來送貨的車輛堵得水泄不通。
  街頭堆滿貨物。
  12年前的青石橋市場還是沿街擺難。
  近5年投訴不斷,多部門開展“史上最嚴”整治,噪音臭味有所改善
  華西都市報記者崔燃實習記者楊雪攝影陳羽嘯郝飛劉陳平
  近期,成都青石橋海鮮市場又被投訴擾民了。一位成都市民在四川日報網“問政四川”欄目留言說,每天半夜兩點,青石橋海鮮市場就開始熱鬧起來,路面停滿各類卸貨、進貨的車輛,推車在地面推得嘩嘩響,污水和腥臭味也長期影響著居民們的生活。在接到投訴後,成都多部門開始了對青石橋海鮮市場的新一輪整治,甚至晝夜不間斷執法。
  從開始較大面積出售海鮮計算,青石橋市場存在已整整20年。除了長期被投訴擾民之外,這裡也給眾多的成都人留下過美好回憶。在成都這個內陸城市,青石橋最早將海鮮帶上了普通市民的餐桌,甚至到現在都是成都海鮮的符號。而青石橋海鮮市場的擾民,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的簡單故事。擾民與便民的糾結,在這20年中一直糾纏不清。
  癥結
  車多人雜
  凌晨3點司機狂按喇叭
  針對市民反映的青石橋海鮮市場噪音擾民、臭味難聞和占道經營等情況,從今年9月開始,錦江區督院街街道辦事處聯合成都交警三分局,開始了對這一地區的整治行動。
  為了減少噪音,成都交警三分局的夜間巡查組每天凌晨3點都會到青石橋北街和南街一帶進行清理工作。交警三分局二大隊副大隊長胡斌說:“噪音的主要來源之一,就是道路堵塞後有的司機狂按喇叭,只要道路問題解決了,噪音問題也會得到改善。”
  另一方面,街道辦城管執法中隊也24小時不間斷對商家進行勸導和規範。只要看到有商家上下貨物和日常經營的過程中聲音太大,執法隊員都會上前進行糾正。督院街街道辦城管執法中隊隊長趙洋說,經過近兩個月的整治,問題已經有所改善。同時,街道辦安排清運公司每天早上5點開始進行清掃作業,增加沖洗、清掃頻率,定期對該區域進行消殺,減少海鮮異味對周邊居民的影響。
  現在,根據街道辦的要求,商家自備3個大垃圾桶,方便清運公司進行垃圾清運。“目前覺得3個桶依然不夠裝,下一步準備加大垃圾收運的頻率。”趙洋說,在近兩個月的整治活動中,文明經營的觀念已經對一些商家產生了影響:“除了市民反映的噪音、臭味都有所改善外,一部分商家也開始慢慢接受了。”
  記憶
  那些味道
  吃海鮮曾是最“港”談資
  在青石橋附近一個老小區居住的陳大爺今年已經65歲了。他說,投訴與整治,是青石橋海鮮市場近5年來每年都要經歷的一個主題。海鮮市場所在的區域是成都不折不扣的市中心,周圍商圈林立,附近就是成都最傳統的交通幹道人民南路。在和成都同樣規模的大型城市中,如今已經難見一個建在城中心的海鮮市場。
  陳大爺在青石橋已經生活了40多年,每天凌晨兩三點鐘,海鮮城響起的卸貨聲、運輸車汽笛聲和發動機的轟鳴聲,都會形成一股刺耳的噪音合奏,不時令他驚醒,有時甚至也會忍不住罵上兩句。但在和記者聊天時,他還是首先提到青石橋給他留下的美好記憶。
  陳大爺是成都第一批吃海鮮的人。上世紀90年代初,隨著到沿海地區工作的四川人越來越多,廣東等地的海鮮烹調方式逐漸在成都流行開來。在他的記憶中,當時在岷山飯店附近開起了成都第一家大型海鮮餐館。
  “吃一頓海鮮,人均消費100元。”他說,花上一個月工資,吃上一頓海鮮,抹一抹嘴,和同事擺上兩句龍門陣,是辦公室最“港”的談資。甚至朋友到成都後,主人宴請也不再招待川菜,而是到更有面子的海鮮館去吃。“為了一個好吃嘴,花多少錢都願意,這就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。”
  浙閩商人是最早開拓者
  上世紀90年代初,青石橋的農貿市場是成都的四大菜市之一,老成都還記得,當時華西都市報上每天都有青石橋菜市場的菜價信息。青石橋水產價格的變化都是老百姓關心的新聞。因為買菜方便,青石橋附近的餐館也不少,一些給海鮮館供貨的沿海城市的商人,就在青石橋菜市場試水零售。
  “擺上一個大的塑料洗臉盆,商販們都比誰的螃蟹大,菜市場長期都有人圍觀。”陳大爺說,青石橋附近的居民,因為地理優勢,成為了成都第一批吃海鮮的人。
  因為海鮮屬於高消費,生意又火爆,越來越多浙江、福建商人都來青石橋賣海鮮,自發形成了最早的海鮮市場。最開始,商販們都是沿街搭棚叫賣,到了2000年後,又搬進了現在的青石橋海鮮市場。正是這樣的歷史淵源,青石橋海鮮市場才成了建在城中心的一個市場。
  黃金時代賺錢就像地上撿
  福建人黃濤(化名)今年35歲,是青石橋海鮮市場的一名商販。在黃濤的記憶里,青石橋甚至在他的老家福建都十分有名,他上中學的時候就聽說,只要在青石橋擺上一個攤子,賺錢就像在地上撿一樣。現在想想,不知道是不是同鄉有些誇張,但對於福建人來說,上世紀90年代成都人對於海鮮的熱情,讓人難以想象,“聽老輩講,那時候海鮮的價格從福州到成都能翻上10倍,但大家還是爭著買。”當時對於成都人來說,吃海鮮是一種慶祝,有喜事時才吃。
  福建人以能吃苦著稱,他們是青石橋市場最早的“探索者”。夜裡上貨,早上趕早市批發,白天還做零售。黃濤自豪地說,“這就是福建人創造的經營模式,賺的都是辛苦錢。”不誇張的說,青石橋海鮮市場存在的20年中,至少成就過100個百萬富翁。
  黃濤卻嘆息,自己錯過了青石橋的黃金年代,當他懷揣夢想來到這裡批發水產時,錢明顯已經不那麼好賺了。
  業內
  自毀招牌
  商家使詐讓附近居民生怨?
  李先生是成都一家大型海鮮餐館的老闆。他也曾在青石橋做過水產生意,時間超過10年,並因此發家致富。在他眼中,青石橋的便民與擾民很難做到平衡。過去,成都人要買海鮮,只能來青石橋。而現在,成都已經是西部的大型物流中心,海鮮購買渠道多樣化。四年前,他曾長期在青石橋進貨,但今年他開始選擇和廣東的水產養殖場直接簽約,因為“一手貨”更便宜。
  與此同時,青石橋水產的競爭也進入了史上最為激烈的時刻,這也是李先生退出青石橋的一大原因。青石橋經營水產的商戶約有80個,生意最好的時候,一天要進、出貨物約20噸,最少時也有10噸左右。即使一個不足10平米的小店鋪,一天進出的貨物也有20多箱。這樣激烈的競爭,讓一小部分想要賺“快錢”的人開始缺斤短兩,甚至對老百姓使詐。
  當青石橋水產市場的批發功能漸漸縮水後,零售成為了商販們重要的生意來源,最直接的消費者自然是附近的居民。“缺斤短兩最高峰的時候大約是三四年前,這段時間,得罪了很多附近的居民。”李先生說,當時出售水產常見的詐術就是掉包,用黑色不透明的塑料袋,活蝦中摻入死蝦。坑人的商販多了,市民們心中不免會有一些怨氣。當人們開始不喜歡青石橋時,噪音和異味的污染就顯得十分的礙眼,因此投訴就越來越多。
  “經營者自己打壞了自己的金字招牌,如果在這裡買海鮮不再實惠,又吵得不行,誰還會忍你呢?”李先生說。
  整治
  史上最嚴
  減噪聲“貨要直接入戶”
  這些年,關於青石橋噪音污染的投訴耗費了黃濤不少精力,規矩也越來越多。
  在青石橋做生意5年,黃濤已經記不清市場接受過多少次整治。“大型的噪音整治年年都有。”他說,青石橋海鮮市場24小時都有上下貨,凌晨三點前這段時間,是海鮮市場上下貨最集中的時段,因為市場缺乏冷庫和停車區域,大多都在路邊卸貨。
  最近一段時間,執法部門對於卸貨的管理可以稱得上是“史上最嚴”。
  10月19日凌晨,黃濤和其他三個商戶一同進的水產到貨,物流人員按慣例把貨物放在路邊準備走人,當即就被城管人員制止了。“貨都要直接入戶。”作為老闆,黃濤自己也充當小工把新到的鮮蝦一箱箱搬進店里,出了一身汗。物流人員因為趕著去其他地方送貨,給他甩了臉色,黃濤連忙掏出一包煙塞給了工人,點頭哈腰的把人送走了才算完。
  24小時不間斷執法勸導
  錦江區城管局表示,為了繼續加強對青石橋海鮮市場的管理,街辦每天白天安排15人、夜間安排12-15人對該區域實施不間斷執法、勸導,規範商家經營秩序,對商家越門經營、占道堆物等行為及時進行勸導、整治。
  下一步,街辦將採取三項措施,一是加大對送貨車輛的引導工作,規範其上下貨行為。二是加大清掃保潔力量投入,減少海鮮異味對周邊居民的影響。三是聯繫交警部門,請其加大對青石橋海鮮市場周邊夜間機動車的管理和處罰力度。
  雖然這樣的整治堪稱“史上最嚴”,但老百姓與青石橋之間的心結,並非只是單獨的整治就能打開的,這個心結需要商販們用更加專業、更加誠信的態度去服務市民。因為,青石橋早已不是過去那個單純的自由市場了。
  記者手記
  誰的鹽市口?現在問題來了
  我來成都幾年後,買房安家在錦江橋附近。每天晚飯後,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閑步逛到大業路口,那裡有超市有電影院,還有很多好吃的。如今從錦江橋搬離幾年了,對那一片屬於“鹽市口”的高大上區域的最深記憶,卻是超市內經常有的海鮮臭味,這是同一樓海鮮鋪面灌到商場送氣系統的後果。至於另一側“青石橋”“古卧龍橋”這樣典雅古韻老街名的地方,則更不願意踏足,原因就是今日我們曝光的髒亂差。
  經過幾天的晝夜蹲守和走訪,我們弄清大業路“清晨菜市”和青石橋“海鮮一條街”其實是共生體,或者說是硬幣的正反面。在鹽市口之於成都如同淮海路之於上海這樣的知名商圈,卻“締造”出污水橫流腥臭掩鼻、大小菜販擠滿交通幹道的景象,實在與“繁華地段”的稱謂不相匹配。
  為什麼兩者是共生體呢?青石橋是不靠海的成都最早接觸海鮮的地方,然後帶動周邊形成海鮮特色餐飲業,帶來了配套蔬菜的巨大需求,市場經濟的聚集效應自然使地近路寬的大業路“淪陷”,兩者互相依存,又“共同促進”,但髒亂差問題都存在。
  那麼,現在問題來了:鹽市口商圈的這個髒亂差“頑疾”,咋治?
  強令將大業路“清晨菜市”取締?不現實。問題是這些年來街辦、城管整治多次,但城管走小販進,幾乎不起作用。取締了菜市,餐飲行業也不高興:我光有海鮮,沒蔬菜咋做菜?或者,把青石橋海鮮市場遷到城外?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,海鮮市場走了自然海鮮餐飲行業也會走,菜市也自然慢慢散去。但它更棘手的是,海鮮有它自身的特殊性,就是保鮮上對時間的苛刻要求,時間經濟是由距離決定的,這也是青石橋海鮮市場一直在鬧市區存在的重要原因,而且因為這個原因,青石橋海鮮市場多年積累已成為和荷花池市場類似的複雜商聚區。
  兩者靠行政手段搬不走,靠整治能不能改善?我們走訪瞭解到的是,10年來相關部門接到的投訴越來越多,整治頻率也越來越高,問題卻沒得到根本解決。那我們設法探討另一個問題:誰的鹽市口?海鮮商戶、菜販會說是他的,我起早貪黑忙著,讓市民買到新鮮便宜的貨,不能只指著髒亂差說事,卻忽略了我帶來的生活便利。開車市民說是他的,城市的道路就該暢通無阻。片區住戶則會說,你們都是後來者,我們需要一個乾凈整潔的環境。
  但不管各方怎麼說,“誰的鹽市口”肯定不該是屬於髒亂差的,在繁華商圈更不該有髒亂、嘈雜、無序,這是所有相關利益者共有的大局利益。如果都各打算盤,這個頑疾就解決不了,然後無休止的貓鼠游戲下去。如果都顧全大局,共同營造和維護一種秩序,加上政府部門有力的規劃配套、引導,那很多棘手的問題,就不是大問題了。
  李逢春  (原標題:半夜喇叭聲卸貨聲 聲聲刺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yuj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